张立蓁,用三十载光阴编织乡村教育的经纬

CF排位号 19
广告一

在豫东平原深处的五柳沟,村民们清晨打开手机刷到的第一条短视频,总会出现一个身影——她脚踩沾满泥巴的旧胶鞋,怀里抱着一摞作业本,正深一脚浅浅脚地走过田埂,这就是张立蓁,五柳沟小学第17任校长,用三十年时光将一所用牛棚改造的村小,锻造成全国闻名的"田园教育样板校"的教育拓荒者。

1993年的那个秋夜,刚从中等师范毕业的张立蓁站在漏风的教室里,月光从塌了半边的屋顶倾泻而下,照着用砖头支起的黑板和二十多个年龄参差的学童,老校长颤抖着手将花名册交给她时,全村唯一能拿得出的"拜师礼"是五颗带着露水的白菜。"这哪是学校,这是知识的荒野。"年轻的她攥着师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证书,却在鸡鸣声中听见命运的回响。

张立蓁,用三十载光阴编织乡村教育的经纬

教育改革的密码,往往藏在最朴素的日常里,张立蓁开创的"田野课堂",打破了村小常年辍学率超50%的魔咒,她把数学课搬到打谷场,孩子们用玉米粒学四则运算;科学课在村东头的柿子林展开,记录每株果树的年轮与虫鸣;作文本里永远浸润着麦穗的清香,孩子们学着丈量土地的同时也在丈量自己的人生,2003年春,当别的村小因撤点并校消失时,五柳沟小学的教室却从3间扩建到12间,琅琅书声惊飞了稻田里的白鹭。

"教育不是要逃离土地,而是要让土地生长希望。"张立蓁办公室的玻璃板下压着这句手书,2010年特大暴雨冲垮教室的那个夜晚,她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泥水里抢运教材,三天后竟在晒谷坪上复课,家长们看见浑身泥浆的女校长举着自制的竹竿教鞭,在晨雾中教孩子们朗诵《少年中国说》,含泪把准备南下打工的孩子又领回了课堂,这个瞬间,被县电视台记者偶然拍下后,让五柳沟小学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。

教育创新的星火,在张立蓁手中化作燎原之势,她发明的"三季教学法",将农耕时序融入校历——春种时开设植物观察课,夏管时组建护苗志愿队,秋收后举办乡土文化节,当城里的学校在比拼奥数成绩时,她的学生正在田垄间测绘等高线,在晒场上排演自创的农具打击乐,2020年,这群"泥娃娃"带着原创的《二十四节气农耕图》赴京参展,用麦秸和黏土制作的艺术品让美院教授惊叹不已。

师资困局始终是悬在乡村教育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张立蓁独创的"种子教师计划",像培育作物般培养本土教育者,她把自家院子改造成教师宿舍,每晚油灯下带领年轻教师研读陶行知著作,数学老师王春燕至今记得,张校长如何陪她反复修改"圆柱体体积"的教学设计,直到在打水井旁找到最生动的教具,如今从这个计划走出的37名教师,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飘散在各个教学点,其中有8人已成长为市级教学骨干。

数字时代的浪潮拍打着乡村教育的堤岸,当智能设备开始进入课堂,张立蓁展现出惊人的开放与洞见,她带着教师们自制"农耕STEAM课程包",把无人机的航拍测绘与土地丈量结合,用编程模拟生态循环系统,在AR技术复原的古村落里,孩子们戴着虚拟现实眼镜,见证祖辈如何在黄土地上创造文明,这些充满乡土智慧的数字化实践,被录入教育部乡村教育创新案例库,成为全国三万所村小的改革参照。

三十载春秋流转,张立蓁的青丝染上了霜色,但她眼里的火光比1993年那个秋夜更炽热,当五柳沟小学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时,她却在颁奖礼上展示学生们用玉米皮编织的中国地图:"教育不是要制造离开乡村的飞鸟,而是培养守护乡土的大树。"如今的校园里,百年皂角树依然婆娑,树下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土壤墒情和气象数据,传统与现代在此刻达成最美的和解。

这位被村民称作"教育愚公"的女校长,用三十年时间证明:真正的教育革新不在高楼广厦间,而在如何让知识的根系深扎土地,她的故事如同五柳沟的晨雾,看似轻盈却滋养万物——当城市教育陷入内卷焦虑时,这种带着泥土芬芳的实践,或许正是破解教育异化的密码,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,张立蓁们构筑的不仅是一间间不垮的教室,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原乡的底座。

(全文共1589字)

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caishuiw.cn/16559.html
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,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@88.com,我们会做删除处理。
扫码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