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枪声沉寂后,反思中国抗战剧的困境与突围

CF排位号 11
广告一

硝烟散不去的荧屏 当第二十二家地方台黄金档再次传出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时,某个中年观众茫然地按下遥控器,画面里,妆容精致的女战士在枪林弹雨中旋转跳跃,皮衣纤尘不染;男主角端着机枪连续扫射三分钟不换弹匣;敌后武工队装备着德式冲锋枪如入无人之境,这不是某个架空世界的奇幻故事,而是2023年某抗战剧中"严肃创作"的战争场面,在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影视狂欢中,中国抗战剧陷入了自我复制的怪圈:相似的剧情模板反复使用,历史考据沦为装饰,英雄形象趋于脸谱化,据中国电视剧年度报告统计,近五年备案的近代题材剧中,超过60%涉及抗战元素,但豆瓣评分中位数始终徘徊在4.5分,当观众对"抗战神剧"的调侃演变成集体麻木,这场看似永不停歇的影像战争,实则暴露了类型剧创作的深层危机。

从《亮剑》到《逆战》:类型演化的困局 2005年,《亮剑》以摧枯拉朽之势撕开类型剧的新天地,李云龙满身泥泞的军装、带着硝烟味的粗话,将英雄从圣坛拉回战壕,剧中"骑兵连进攻"的悲壮冲锋,至今仍在B站保持着百万级的弹幕量,这种打破范式的新鲜感,源自对战场逻辑的尊重:每个决策伴随伤亡代价,每个胜利夹杂惨痛损失,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的冷峻,让该剧在十五年后的今天仍然稳居抗战剧榜首。

当枪声沉寂后,反思中国抗战剧的困境与突围

但后继者们显然误解了成功的要义,制作公司发现,观众真正渴求的不是对战争本质的思考,而是情绪宣泄的出口,逆战》系列应运而生,将"爽感"机制发挥到极致:主角团人均"兵王"设定,战术动作堪比漫威英雄;日军智商恒定负值,指挥部形同观光景点;恋爱线必须穿插在爆破间隙,三角恋与家国恨强行焊接,这种配方化生产导致叙事彻底失重,某部剧中甚至出现"步枪打飞机"的超现实场景,弹幕戏谑"牛顿棺材板压不住了"。

集体记忆的商品化陷阱 当横店影视城每天有五十个"鬼子"在二十个剧组间赶场,当爆破组全年消耗的炸药量超过真实战场,这种工业化生产早已异化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温床,制作方深谙市场心理学:利用民族情感建立共鸣,通过降智反派制造快感,借助视觉奇观掩盖剧本空洞,某知名编剧透露,现在创作抗战剧本就像"制作汉堡包",只要保证"国仇家恨、智斗鬼子、兄弟情谊"三层夹心,搭配"爆破+武打+言情"的调味料,就能端上收视率的餐桌。

这种流水线作业正在解构真实的战争记忆,九旬老兵王德志观看某抗战剧时,看着剧中人物用加特林机枪横扫敌阵,忍不住老泪纵横:"我们一个连拿三条汉阳造守了三天三夜啊...",当创作沦为数字游戏——据统计,横店影视城累计"歼灭"的日军已超过真实历史数量三十倍——那段浸透血泪的历史,正在被改编成廉价的娱乐消费品。

突围之路在何方 在满屏浮夸的抗日奇侠中,《战长沙》犹如清流,导演刻意淡化传奇色彩,让镜头跟随普通家庭的命运沉浮,胡家姐夫从市井小民到血战到底的转变,没有慷慨激昂的宣言,只有衣柜里渐渐挂满的阵亡通知书,这种克制的叙事反而迸发出惊人的感染力,在白玉兰奖评审会上,有评委直言:"原来战争剧可以不用喊口号也能让人热血沸腾。"

网剧《红色》则开辟了另一条蹊径,主人公徐天既是运筹帷幄的天才,也是怕见血的会计,这种反英雄设定颠覆了传统范式,剧中对淞沪会战后上海孤岛的刻画,精确到弄堂墙面的弹孔密度、黑市交易的银元成色,构建出令人信服的战时生态,这些成功案例证明,当创作重新扎根历史土壤,类型剧完全可以开出新的艺术之花。

寻找战争的"呼吸感" 站在新百年的门槛回望,中国抗战剧正面临历史性的转型契机,当"00后"观众通过《觉醒年代》重新认识历史,当虚拟现实技术能1:1还原台儿庄战场,创作者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找回对战争的敬畏,这不是要摈弃戏剧张力,而是要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间找到平衡支点。

或许应该重读罗伯特·卡帕的战地摄影,在失焦的画面里感受战壕的颤抖;或许应该聆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日渐微弱的声音,在他们的皱纹中寻找未被讲述的故事,当某个镜头愿意为士兵磨破的绑腿停留三秒,当某句台词能道出母亲等不到儿子信件的悲伤,抗战剧才能真正完成从文化消费品到民族心灵史册的蜕变。

毕竟,所有值得书写的战争,最终都是关于如何守护人性的战争。

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caishuiw.cn/17237.html
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,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@88.com,我们会做删除处理。
扫码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