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UBG中国版权之争,从绝地求生到和平精英的转型之路

《绝地求生》(PlayerUnknown's Battlegrounds,简称PUBG)作为一款风靡全球的战术竞技类游戏,自2017年推出以来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,在中国市场,PUBG的版权问题却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,最终导致游戏在中国大陆以《和平精英》的形式重新上线,这一转变不仅涉及游戏内容的调整,还牵涉到政策监管、市场竞争以及商业合作等多方面因素,本文将深入探讨PUBG在中国市场的版权问题,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。
PUBG的全球成功与中国市场的挑战
PUBG由韩国公司蓝洞(Bluehole,后更名为KRAFTON)开发,凭借其独特的“大逃杀”玩法迅速席卷全球,在中国市场,PUBG面临两大挑战:

- 政策监管:中国对网络游戏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,尤其是涉及暴力、血腥内容的游戏,PUBG的核心玩法是“生存竞技”,玩家需要互相击杀以成为最后的幸存者,这一设定与中国监管机构对游戏内容的要求存在冲突。
- 版权与运营问题:PUBG最初在中国由腾讯代理,但由于版号审批问题,游戏长期处于“测试服”状态,无法正式商业化运营。
由于这些限制,PUBG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,而腾讯最终选择调整游戏内容,推出符合中国政策的《和平精英》。
从《绝地求生》到《和平精英》:版权调整与本土化
2019年5月,腾讯正式宣布《和平精英》取代《绝地求生:刺激战场》(PUBG Mobile中国版)上线,并成功获得版号,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:
的调整
为了符合中国监管要求,《和平精英》对原版PUBG进行了多处修改:
- 战斗机制调整:玩家被“击败”后不会流血或死亡,而是挥手告别并留下装备。
- 胜利方式改变:最终获胜的队伍并非通过“大逃杀”模式,而是以“军事演习”为背景,强调团队合作与战术训练。
- 画面风格优化:减少血腥元素,增加更明亮的色彩,使其更符合“健康游戏”的定位。
商业模式的合法化
《绝地求生:刺激战场》此前因未获得版号,无法开启充值系统,导致腾讯无法从中盈利,而《和平精英》获得版号后,腾讯得以推出皮肤、赛季通行证等付费内容,实现商业化运营。
版权归属与KRAFTON的合作
尽管《和平精英》在玩法上与PUBG高度相似,但其版权归属于腾讯,KRAFTON作为PUBG的开发商,与腾讯达成了合作协议,允许其在中国市场运营调整后的版本,这一合作也引发了关于“游戏版权本土化”的讨论——即国际游戏进入中国市场时,是否必须进行大幅修改才能合规。
PUBG版权争议与行业影响
PUBG在中国的版权调整并非个案,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《堡垒之夜》《Apex英雄》等游戏中,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游戏市场的特殊性:
版号审批制度的影响
中国对进口游戏的版号审批极为严格,许多国际热门游戏因内容问题无法进入中国市场,像腾讯这样的本土巨头往往选择与海外开发商合作,推出“特供版”游戏。
本土化与原创性的平衡
《和平精英》的成功证明,即使对游戏进行大幅调整,只要核心玩法保留,仍然可以吸引大量玩家,这也引发了关于“游戏创意是否被过度限制”的争议,部分玩家认为,过度本土化可能导致游戏失去原有的特色。
市场竞争与模仿争议
在PUBG火爆后,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类似的战术竞技游戏,如网易的《荒野行动》、腾讯的《无限法则》等,KRAFTON曾指控部分中国厂商抄袭PUBG的玩法,但最终因法律界定模糊,难以维权。
未来展望:中国游戏市场的版权保护与创新
PUBG在中国的版权调整案例表明,国际游戏进入中国市场时,必须适应本土政策与市场需求,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包括:
- 更严格的版权保护:随着中国游戏产业的成熟,监管部门可能会加强对游戏版权的保护,减少抄袭现象。
-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:国际游戏厂商可能更倾向于与中国公司合作,推出符合中国政策的版本,而非直接进入市场。
- 国产游戏的崛起:在政策支持下,中国本土游戏(如《原神》《永劫无间》)正逐渐走向全球,减少对海外游戏的依赖。
PUBG在中国的版权问题反映了全球化游戏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,从《绝地求生》到《和平精英》,腾讯通过调整游戏内容与商业模式,成功使其合规化并实现商业化运营,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国游戏市场的独特性,也为其他国际游戏厂商提供了参考,如何在政策监管与游戏创新之间找到平衡,将是行业持续探索的方向。
